我常常看到网上被戏称为“堕龙”的大鳞副泥鳅视频配资融券炒股,已经看得有些腻了。这些视频点赞量巨大,我也曾蹭过几次流量,写过几篇文章,但现在对它们实在没有兴趣。无论视频有多少点赞,看到就直接滑过去,连普通泥鳅的视频都不愿再点开。
不过,最近我看到一个“泥鳅”的视频,却不自觉被吸引住了。并非因为它有多么特别的营销手段,而是因为它的体型实在太胖了!
这只“泥鳅”是广西的博主“@电猫日记”发布的。它的身体是蓝灰色底色,上面散布着黑色斑点,整体圆滚滚的,体形显得相当粗壮,看起来手感极好。它的头部也很圆钝,眼睛小小的,口位偏低,下颌微微突起,口周围还有三对触须。背鳍缺失,不过尾部附近有一块肉质脂鳍;胸鳍像小扇子,带着一点红色,短短的;尾鳍非常大,呈圆形。乍一看,它的形态就像一条巨大的胖泥鳅,卡通感十足,细看却发现许多细节都不相同。
展开剩余76%博主还用普通泥鳅喂它,每次将泥鳅丢进鱼缸,我们这些观众还在期待看到追逐的画面时,却总是看到这只大胖鱼一靠近泥鳅,泥鳅就会立刻僵硬地沉入水底,然后被这只大鱼一口吞下,场面简直像是带着超强购买力。
仔细观察,这条“大胖鱼”其实是电鲇(Malapterurus electricus),并非泥鳅。它属于鲇形目电鲇科,与泥鳅毫无关系。电鲇是一种来自非洲的鱼类,能够产生电流用于捕猎和防御。正是这种电流,让普通泥鳅一接近就被瞬间麻痹。
虽然博主的文案总是提到“泥鳅”,但显然是在开玩笑。博主也提到这只电鲇已经长到了接近50厘米,6月14日时它只有41厘米,到了7月25日已经达到45厘米!虽然体型不算最大,但也不小,因为这种鱼最大可长到1米。
电鲇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和中部的热带水域,遍布尼罗河等多个淡水系统。它们喜欢栖息在水质混浊的环境中,并且往往隐藏在岩石或树根下。电鲇是夜行性鱼类,通常在黄昏后的4到5小时内最为活跃,恰好是它们捕猎的最佳时机。
电鲇之所以选择这些对大多数鱼类不利的环境,是因为它们具备强大的电感应能力,可以在完全不依赖视觉和嗅觉的情况下,迅速探测到水中鱼类的活动。当地人通常形容它们为“膨胀的香肠”,因为电鲇有时作为食物进入市场,特别是经过熏制处理。除此之外,它们偶尔也作为观赏鱼出现在宠物贸易中。
电鲇的生殖方式依然鲜为人知,不过已知它们会在水深1到3米的黏土堤岸上挖洞,作为栖息和繁殖的地方。
电鲇最为人所知的特性,就是其强大的电流能力。它们的电器官由胸肌演变而来,覆盖了大部分身体。在体长50厘米的个体中,它们能释放高达350伏的电压,而体长超过1米的电鲇甚至能发出450伏的电压。电鲇不仅能放电,还能根据情况发射不同种类的电流。
科学家研究表明,电鲇能释放五种不同的电流:用于捕猎、用于防御和攻击、用于探测环境、用于探测猎物和用于同类间的斗争。前四种电流的功能较为直观,电鲇会用电流麻痹猎物,将其迅速吞噬。如果遇到更大的入侵者,它们会发射高压电流赶走对方。而对于同类,它们会先进行身体上的冲突,等伤口出现后才会放电。
电鲇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,更展现了如何在不利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,掌控命运。愿我们也能像电鲇一样,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式,迎难而上,勇往直前!
发布于:山西省